
《蝉》译文及赏析
【作品原文】
李商隐 【朝代】唐代 【【作品翻译】】
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 五更疏欲断,一泛碧无情。 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 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 【注释】 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本指蝉栖于高处餐食而费力,又因忧心重重而生恨。五更疏欲断,一泛碧无情。五更(gēng)指夜已尽,五更后尚深思。疏欲断,指蝉鸣疏离,失去了沉痛。泛碧,形容叶子发黄。薄宦梗犹泛,因薄宦(指官职卑微),梗(指树木的枝条)犹泛。故园芜已平,因我官职卑微,家园荒芜杂草长平。 【作品赏析】 这首词以蝉为喻,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寻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。前两句通过蝉鸣、土壤等意象描绘出蝉的生活习性及其与作者身世的契合,特别是“徒劳恨费声”的哀叹,直抒胸臆。后两句转到个人生活,表现了基层生活的艰难与无奈,以及家乡田园的荒芜,使词句更加凝练有力。整首词以借物咏怀、抒情体裁,情感真挚深刻,成为唐代词坛中的佳作。 【作者】李商隐 【朝代】唐朝
赏析
这首《蝉》是李商隐的一首宋词,作品于唐代,展现了高洁品格与孤独生活的深刻表达。
一、以蝉为喻,抒怀深沉
第一联“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”通过蝉鸣和土壤环境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孤独生活的情感。蝉虽栖高而食寒,却因自身心地孤独,因而产生感伤之情;“徒劳恨费声”,直抒胸臆,令人动容。
二、借物咏怀,抒情真挚
后联转到个人生活:“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”表现了基层生活的艰辛与无奈。薄宦指官职卑微,梗指树木枝条,寓意家园荒芜杂草长平。同时,“穷则漠然无动,油然自绿也”一句,通过“油然”说明蝉因孤独而凋零,却依然在生机盎然。
三、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
整首词语言凝练,意象生动,将个人与自然物相呼应。如“高难饱”、“恨费声”,与“泛碧无情”的环境相互映衬,“薄宦梗犹泛”则象征个人生活的艰难。“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”一句,用拟人手法,将个人的境遇与抒情结合,既呼应开头,又深化主题。
四、艺术成就,经典范例
李商隐借物抒情,以蝉为喻,展现了宋词中借物咏怀的艺术特色。该作品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地位,成为唐代词坛的经典之作。
总的来说,《蝉》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,成功地将个人与自然物相映成趣,表达了作者高洁品格与孤独生活的真挚情感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